Ng, Cindy Sio Ieng 吳少英

簡歷

基本概况

 

吳少英,1966年出生並成長於澳門,1993年赴英國留學,期間重點對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書畫做了深入研究。 1997年旅居台灣。 2008年至今,工作、生活於北京。近年來,吳少英先後在香港、台灣、西雅圖、紐約、澳門和北京等地舉辦過個人展覽。少英是當代水墨的重要探索者,尤其對水墨載體和理念有著重要的創新。創新的追求賦予了少英的藝術以多元的面貌,這種多元的面貌加之少英的創作中存在著諸多跨越文化的內容,往往會給觀者帶來難以企及的神秘感——卻並非無跡可尋。當我們抽絲剝繭地去探尋,少英的藝術創作體系,至少有三重維度是強烈而最無法忽視的。

 

第一重維度

 

第一重維度在於,以水墨藝術為貫穿其中的主線。無疑,少英的藝術創作是以水墨為核心作為根本表現內容的。誠如我們所見,少英作為一位頗具先鋒性的當代藝術家,其藝術本體熔鑄著複雜的內容,這源於他的跨文化融通、創新思維、多樣媒介應用等因素,但與這種複雜的外在相並存,卻有著一種“純一”的內在,體現於她始終以“水墨”為探索的基礎和主體。

少英通過水墨的創新,實現中、西方藝術形態的交融,將東方精神和西方形式的深入融合,成為她作品的最典型特徵。她通過自己的創造力,讓“水墨”——這種專屬於古老東方的獨特藝術元素能夠以更易於傳播和理解的面貌呈現出來,在進行著中、西方藝術融合之餘,能夠讓更多在其他文化語境中成長起來的群體,真正感受到“水墨”藝術的文化內涵與魅力。這恰如當年佛學文化的東傳,少英的藝術為東方“水墨”在世界範圍內。

 

第二重維度

 

第二重維度在於,當代藝術理念的引導促使她能夠不斷拓展藝術創作的形式與邊界。在當代藝術觀念的引導下,少英的水墨創作已不再局限於傳統媒介載體,除了宣紙、畫布,還將作品輸出成照片、拍攝成video,甚至製作成VR互動作品。除了媒介上的多元,她的作品還在探討水墨與光影、空間的微妙關係。她在靜態、動態之間,創造的是一個開放式的話題和空間。通過繪畫、攝影、影像、裝置等不同媒材,賦予水墨以無窮的性格。儘管水墨是少英作品中永恆的常數,但同時她也喜愛觀察“水墨的個性根據所使用的媒介不同而發生變化”。

 

已故台灣藝評家倪再沁曾這樣評價少英的作品:“從水墨繪畫到水墨錄像,吳少英的轉變和進步清晰可見,她在水墨流動的過程中所展現的能量、意境和格局皆令人激賞,像她這樣的富有理想性格的創作者,當能打造出屬於當代的、屬於華人的藝術新境,值得期待。”


第三重維度

 

第三重維度在於,在於對“生活”的不斷汲取。傳統的中國藝術創作十分重視生活,但這種對生活的看重所強調的是藝術與現實的貼近,如“在體驗生活中獲得藝術”、“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創作理念。少英的藝術創作將“生活”——這一概念進行了擴展,她以獨特之眼光及思維,從看似不相干的生活細節之中發現了無限的靈感。如她由家鄉多變的雲層獲得靈感,用水墨中千百年蓄積蘊藉的禪意進行表現,深刻地凸顯出源於生活的藝術創作原點。再如少英從清洗碗碟的時候水流中得到了啟發與靈感,開始將一種“捕捉水流”的衝動延伸到捕捉水墨於紙上的流動。

 

正是因為少英有了多元的嘗試,當她再次將水墨與原本最契合的紙本載體相統一之後,得到的是更加水乳交融的重現:結合以特殊裝裱,將水墨的厚實度和立體層次感提升,亦在作品上加入了色彩,天藍、石綠、花青等在水墨混容中若隱若現,增加了視覺的豐富性,也使得作品所表達的意境更顯完整精緻。

 

成為墨者

 

無疑,在當代水墨創作領域,吳少英作品的多元形態是罕見的。但如此多元的面貌,卻並非她刻意為之的結果,她的藝術無論是成熟的形態抑或試驗性的嘗試,皆遵循著“自然而為”的狀態。從表面看來,少英是這些精彩作品的“造物者”,但流露其中的自然和自由的狀態卻讓人分明地覺得:更多的時候,她並非水墨的掌控者,而是以“水墨使者”的身份出現的。為水墨藝術獻身,顯然,這是少英所能做到的。

 

展覽
出版
新聞